http://news.qiuyi.cn/yldt/cdsg/kepu/339.html http://m.qiuyi.cn/yykhbjk/dongtai/35882.html http://m.qiuyi.cn/yldt/cdsg/zixun/1235.html http://m.qiuyi.cn/yldt/lnbjnk/kepu/700.html http://m.qiuyi.cn/yldt/wuky/kepu/962.html http://m.qiuyi.cn/yldt/blsw/zixun/1208.html http://www.qiuyi.cn/yzxblsw/zs/4634.htm http://www.qiuyi.cn/yzxshpf/zs/4494.htm http://www.qiuyi.cn/yzxshpf/zs/4144.htm http://jibing.qiuyi.cn/yykjnsb/dongtai/34373.html 在中国历史上,苏轼绝对算得上是顶尖文人之一。但他在仕途上并不顺遂,虽然满腹才华,是万众瞩目的明星,却始终遭到打击。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想拉拢他,他却不为所动,指出新法的诸多弊端,遭到无情打压。王安石也是谦谦君子,再加上宋朝优待文人士大夫,苏轼并没有性命之虞,但却远离了朝堂,只能在四处贬谪中虚度光阴。 才子都是遭人妒忌的,才子也是恃才傲物的,即便是王安石下台之后,守旧派也没有启用苏轼,依然让他在外任职。熙宁九年,宋神宗再次启用王安石为相时,苏轼错愕,顿时写了一首小诗,寄入朝廷: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花影》,看起来是咏物诗,写的是花的影子,实际上却是一首讽刺诗。诗的开头一句,就是在描写花的影子很浓,一重又一重地铺在亭台之上。花是很美的,但花的影子却惹得了苏轼的厌恶,所以他呼唤童子前去打扫。 然而,影子又怎么能够扫开呢?表面上看似不合情理之处,实际上写出了苏轼对花影没有任何好感。 影子是由光线的照射而形成的,太阳下山之后,影子自然就消失了,这让苏轼松了一口气。然而,太阳落下之后,月亮又升腾起来,还是以皎洁的月光,让花影再现。这是无可奈何的自然规律,也让苏轼烦忧不已。 宋朝诗歌虽然没有唐诗那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缺乏激情和豪气,但在叙理方面更胜一筹。讽喻诗这隐含在这表面上的文字之中,让苏轼烦恼的花影,其实就是朝堂之上的政敌们,说白了就是二度为相的王安石。 苏轼出自民间,也当过地方官,看过了新法因为用人不当,对百姓的伤害。所以,他对王安石的变法不感兴趣,与王安石经常针锋相对。从历史的眼光来看,王安石变法是进步的,但它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同时在变法的过程中也逐步走样,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遭到了极大的阻力 在这种情况下,宋神宗也不得不罢黜王安石,暂时中断了新法。原本,这让苏轼非常满意,他终于看不到讨厌的“花影”。原本以为,这次变法与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一样,来得汹涌,去得突然,没想到宋神宗改革的决心如此之大,没有几年就将王安石重新召回,继续主持变法。 苏轼痛恨这种局面,感慨王安石如同花影一样,阴魂不散。可是,他却毫无权力,只能写下这首刺人的诗。王安石也是满腹经纶的文人,自然看得懂其中的意思,心中定然不是滋味。 别小看这首诗,他代表了苏轼的心声。虽然主观性太强,并不一定正确,却是苏轼一生的政治态度。而且,由此之后,苏轼对朝政多有针砭,写下了不少更露骨或者更隐晦的诗文。所以,在四年之后,他被人告发,闹出了“乌台诗案”,这也是有宋一朝为数不多的文字狱。 只不过,王安石毕竟还是大度之人,也是惜才之人。在苏轼落难之时,他没有踩上一脚,反而上书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大概也就是这个关键性原因,苏轼和王安石后来相逢一笑泯恩仇,抛弃了各自成见,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赛维资讯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