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游泳比赛,拿个冠军牛不牛?如果这个选手是被绑上了双手双脚而获得的冠军呢? 这恐怕连最苛刻的观众也得要伸出大拇指,赞个牛字。 华为手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属于自己领域的冠军。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Canalys的统计,在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华为手机的全球出货量超过了一直以来稳居世界第一的三星,逆势登顶。 华为手机逆势登顶成为世界第一的背景。 从功能机时代到智能机时代,全球手机王者从摩托罗拉、诺基亚到苹果、三星,基本上都是国外手机的天下。 中国手机厂商最辉煌的成就也就是国内市场得个第一,比如说当年的波导,后来的小米。 而华为手机出货量成为世界第一,这是中国手机厂商第一达到这个高度,这还是在美国极限打压的情况下取得的。 从去年开始,美国对华为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打压,先是限制美国公司向华为提供零部件,然后将这一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内所有使用了美国技术的公司。 禁令之下,谷歌停止向华为提供谷歌移动服务,没有了youtube,google地图等热门应用的华为手机,对于海外用户来讲,基本上成为了一块砖头。 台积电被迫停止给华为代工,更加等于是直接往后者心脏上插了一刀。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战胜苹果三星等国外强劲对手,登顶第一,不比在游泳比赛中绑上双手双脚拿个冠军来得容易。 华为手机从只是给运营商贴牌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一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华为手机的成功离不开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知人善用与手机负责人余承东的敢闯敢拼。 自己被自己“打脸”任正非要大举做手机。 2012年,华为决定做自有品牌手机,这多少有点自己打自己脸的感觉。 因为就在十年前的2002年,任正非拍着桌子怒吼:“华为不做手机,谁提做手机谁就给我立马走人。” 很多人经常拿这句话来举例子,说大佬们说话,有时候也是自己打自己脸。 对于这些话,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时任正非这番话里指的手机是小灵通,这注定只是一个昙花一现的产品。 另外华为当时的实力不够强大,2002年的时候,华为的销售额才不到200亿,在通信行业和诺基亚,爱立信等老牌企业还相距甚远。 而通信行业又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去分散精力搞手机,只会分散自己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不利于主业的发展。 在十年后的2012年,华为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2200亿,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实力;而此时的手机已经成为了大众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手持终端,更重要的是,做手机终端能够拉动华为海思芯片设计水平的提高,并为华为的主航道业务提供巨大的现金流与利润。 2011年,华为决定将消费者业务独立出来,打造自有品牌手机。 就像是要打仗了,作为主帅来讲,最重要的就是选将。 那么对于任正非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一名合适的手机操盘手。 尽管华为人才济济,但是任正非还是将眼光转向了余承东。 华为无线悍将余承东接过了华为手机的重担 在接手华为手机之前,余承东是是把华为无线做到世界第一、欧洲做成华为海外第一的猛将。 那时的欧洲市场还是爱立信与诺基亚的天下,华为的市场份额不到9%。 华为成功打开欧洲市场,离不开其研发的“分布式基站”,它的第一发明人就是余承东。 当年的华为还远没有今天的实力,如果一旦达不到市场预期,可能几年都翻不了身,而余承东甚至要背上华为罪人的标签,但是余承东还是豪赌了一把,背水一战。 2010年分布式基站开发成功,仅仅两年后,2012年,余承东将华为在欧洲的的市场份从9%提升到了33%,高居欧洲第一。 由此可见余承东敢作敢为的性格,是一个能打硬仗的悍将。 在接受消费者业务之前,余承东已经算得上是功成名就。 之前在无线与洲洲市场的表现已经让余承东在华为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声望与资历,而回到总部担任位高权重的战略与市场总裁,更加是再往上走的必经之路。 那时的华为手机负责人并不是一个好坐的位置,稍有不慎,身败名裂也不是很稀奇的事。 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国内外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已经初定。 从07年iphone诞生宣布智能手机时代正式到来,到2012年,四年过去,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基本已定,国外以三星,苹果为首;国内的新秀魅族小米已经崛起。 第二,更重要的是,华为并没有面对终端消费者的经验。 华为之前的业务主要是对企业和运营商,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B2B, 不针对最终消费者B2C。 与企业打交道同与个人消费者打交道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很少有公司,尤其是大公司能够完成这种转变。 在华为之前有很多公司比如富士康曾经试着做这种转型而失败。 但是余承东还是接手了。 余承东成为了“余大嘴”,任正非将手机摔到了余承东脸上。 接手之后,成绩还没有,余承东却收获了一个“余大嘴”的外号。 因为他吹了一个大牛:“华为手机要超越苹果、三星成为全球第一。” 现在看起来,这似乎是理所当然,但那时候,听起来是完全的不自量力。 作为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创者,苹果2012年的营收为1402亿美元,光是净利润就达到了400多亿美元。 而2012年,光是三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三星电子的营收就高达1900亿美元,三星集团整体收入更是高达2880亿美元。 而相比之下,整个华为在2012的收入才2200亿人民币,折算成美元还不到400亿美元,也就是相当于三星或者是苹果一个季度的收入。 新官上任三把火,余承东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运营商贴牌手机业务全部砍掉。 这是什么概念?那是一年3000多万台的出货量,自有品牌八字还没一撇,先把能够稳定盈利的业务给砍掉了。 第二件事就是在华为手机上用自有的华为海思芯片。 那时业内通行的做法是中高端机用高通的芯片,低端机用联发科的,华为通信业务是做得很好,但是自己的手机芯片能做好吗? 第三件事就是成立荣耀品牌,实施华为荣耀双品牌战略。 华为本身品牌都还没做好,还要搞一个双品牌出来,这不是连走路都还没学会就要跑吗?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有点不通情理。 这两件事情干下来以后,余承东做出了华为的第一款冲击中高端的机型P1,定价2999,然后又推出了 定价3999的D1。 然而这两款手机的质量并不好,据说任正非在使用D1的过程中频繁遭遇死机,这让他火冒三丈,把余承东叫到办公室之后,直接将手机摔在了他的脸上。 如果是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恐怕是心灰意冷了。 余承东最危险的时刻,任正非一锤定音:反余承东就是反我。 一个好的领导不仅仅是要会选人,更重要的是在选对人之后,要能容忍其在初期的犯错,支持其正确的选择。 虽然苹果在2007年发布的iphone将手机正式带入了智能手机时代,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智能手机却是诺基亚在2002年推出带塞班系统的诺基亚7650。 但是诺基亚还是没落了。 因为对于大公司来讲,要进行革命性的创新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要改革,必然要触动内部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据说就在这时,之前在余承东砍掉运营商业务中利益受损的那部分员工似乎看到了机会,在内部发起了一场“倒余运动”,一直闹到了任正非那里。 这时就能够体现出一个领导的水平了。 如果是一个平庸的领导,搞得不好就是直接撤职换人了。 但是任正非知道这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余承东所确定的方向是正确的。 在吵到他那里以后,任正非一锤定音:反余承东就是反我。 自此之后,所有的反对声音销声匿迹,余承东开始放开手脚,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大步前进。 余承东吹过的牛开始一一实现 最初的学习曲线过后,华为深厚的技术底蕴与研发实力开始发威,余承东华为手机开始了在国内与国外市场的攻城略地。 2014年5月,华为P7发布,销量达到700万部,成功突破了中端手机市场。 2014年9月华为发布针对高端市场的mate7,成功攻破3000元价位。 上市之初,售价一度超过4000元,所获得良好反响也超出想象,以至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普遍断货。 而在2017年,荣耀手机的销量超过小米和魅族,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手机品牌; 华为手机一系列的成功,当年余承东所做的决策的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 放弃了开始运营商业务,让华为可以将所有精力转移到自有品牌的打造上来,同时期的联想因为在运营商业务的犹豫不决,让联想手机最终在智机时代被远远甩在了身后。 而采用自有芯片,意味着华为可以跳出小米、oppo对高通的依赖,像苹果、三星一样走出差异化之路,在中高端手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华为的海思麒麟系列处理器,已经可以和高通的骁龙系列并驾齐驱。 在将国内一众竞争对手甩在身后之后,华为向苹果、三星发起了冲击。 2018年,华为手机出货量超过苹果,排名世界第二。 今年一二季度,即便是在美国极限打压下,华为手机仍旧逆势登顶,出货量超过三星,成为世界第一。 华为2019年全年营收8588亿元,折算成美元达到了1200多亿美元,这其中以华为手机为主的消费者业务营收高达4673亿,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收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正非的知人善任成就了余承东职业生涯里的又一次新高度,而余承东也用自己的敢闯敢拼来回报了任正非对自己的赏识,帮助任正非将华为整体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华为手机的成功也提供了一个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相互成功极佳的案例。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赛维资讯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