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赛维资讯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赛维资讯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赛维资讯网公众号

赛维资讯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叶兆言非虚构系列作品”面世:“这是我最好的一套书”

2021-03-27 发布于 赛维资讯网
快速赚钱

  “这是我自认为最好的一套书。此次再版,也是对读者的一个交接。”

  近日,“叶兆言非虚构系列作品”由译林出书社出书。在前几日江苏书展举行的“话陈年往事,数名士风骚——叶兆言非虚构系列作品公布会”上,作家叶兆言云云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偏幸之情。

  作为今世文坛的常青树,叶兆言身上有多个标签。他身世文化世家,祖父叶圣陶、伯父叶至善、父亲叶至诚均为文化名人;他被称为“南京城里末了一位文人士医生”,堪称“念书最多的作家”之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登文坛,迄今已笔耕四十载,出书作品上百部,著作等身,步履不歇。

  此番首发的这套书中收入的均为创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非虚构作品,由叶兆言本人亲自整理结集。这也是自2019年《南京传》出书以来,译林出书社再度把眼光投注到叶兆言的非虚构写作上。

  本书系共分三个小套系。《陈旧人物》《陈年往事》为其一,一个民国世家子弟,谱就几曲民国文人风骚;《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诚知此恨人人有》为其二,朝花夕拾,誊写影象中的这些人,那些事;《午后的岁月》为其三,叶兆言与挚友余斌十二次深度对谈,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现场。

  其中,《诚知此恨人人有》为全新结集,初次出书;《陈旧人物》《陈年往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午后的岁月》已绝版多年,此次重装归来,整体亮相。

  旧式的情感是人类的结晶,只有当它们真正失去时,我们才会感到它的珍重

  《陈旧人物》《陈年往事》两本书为晚清以降近百位政治、军事、文化领域的名人立传,二者一脉相承。叶兆言以阅读作积淀,意见意义为根底,谱写民国名士风骚,誊写一小我私人的近现代文人史。他从耳闻眼见的掌故中画骨描神,解析少为人知的汗青反面,揭开易于忽略的汗青知识。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诚知此恨人人有》是叶兆言的文学回忆录,叶氏家族见证了中国念书人的今世史。他回忆文学世家与先辈作家的来往,朱自清、夏丏尊、高晓声、汪曾祺、林斤澜……现代文学史上的耀眼群星是家中常客;回忆少年时期,以及父亲叶至诚曲折坎坷的一生;回忆幼年时初读外国文学的故事,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到歌德、巴尔扎克、雨果,人生阅历与阅读经验相互映照,对经典的解读也因此包罗温情。

  《午后的岁月》是叶兆言与挚友余斌的十二次对谈。从野蛮生长的少年,到蓬勃热血的青年,再到平庸如水的中年,时而凌空高蹈,时而回望俗世,他们言说青春往事与文化情怀,记载一代知识分子的运气图景与精神轨迹,为重返文学现场提供了又一途径。

  在这六部非虚构作品里,叶兆言以自己的发展故事、阅读经验为线索,将文学知识、汗青掌故、人物评论、期间反思串联起来,笔墨坦诚诚挚,舒卷自若,“怀旧”中尽显为人为学的智慧。

  朝花夕拾,往事重提,几多关于人生、汗青的沧桑感喟尽寓其中。他说“我从这些老派人的来往中,明白了许多老式的情感。旧式的情感是人类的结晶,只有当它们真正失去时,我们才会感到它的珍重。”

  如果用一句话来先容,我以为看这一套书可能最能相识我了

  这套书中,叶兆言不避特定文体,在杂文中融入小说笔法,承继《史记》以降的文史笔法;从章太炎到鲁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从祖父叶圣陶到父亲再到自己,他漫谈中国五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运气,鉴往知今是叶兆言不是野心的野心;从归有光到周作人,从张中行到汪曾祺,他笔力纵横,言说中国传统士人冲淡平和的写作笔法。叶兆言随意而笔停,却自有章法,将一篇一篇文章酿成一本书,一本一本书又酿成一本大书,以是这套书“它有开始,实在是没有完结”。

  作为叶兆言最经典的非虚构作品合集,“叶兆言非虚构系列作品”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嘉誉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装帧。结互助者的笔墨特色,封面底色接纳米黄、淡绿、淡紫等淡色系,自成特色又十全十美。书名设计鉴戒书法的“大字”元素,以加黑醒目突出,同时与淡色封面表里呼应,极具怀旧感的同时又不乏先锋创意,转达出笔墨的典雅厚重与设计上的轻盈大方。小开本锁线平装设计,便于携带又容易翻检,以期打造通达无阻的视觉与感官体验。

  叶兆言表示:“如果用一句话来先容,我以为看这一套书可能最能相识我了。”“这套书就像开矿一样,挖掘了我心田深处的另外一个工具。我一开始以为写着好玩,然后逐步以为很有兴趣,再后面我自己是有一份很精心的谋划在内里,我乐意写如许一本书,编如许的一套书。这套书总体来说,如果说有一条线的话,它可以或许很真实地反应我的阅读生活。”

  彻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怀旧是人生难免的一种情绪,陈年往事说已往就已往。“叶兆言非虚构系列作品”以叶兆言半个世纪的阅读积淀和世家经验,在怀旧与实录,汗青与当下,埋首誊写与开口泛论中,买通了私我探索却满载而归的文化通道,以笔墨的恒久点亮了片片汗青上的废墟。

  【浙江新闻+】

  《陈旧人物》书摘:

  张爱玲

  张爱玲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她的贵族身世。对于这一点,我始终不以为然。文学的事,永远不可能云云简朴。贵族身世的人实在太多,张爱玲的家庭了不得,比她更显赫的家族并不在少数。并不是破落的各人子弟,就应该注定成为曹雪芹。张爱玲以是成为张爱玲,起首是由于她的作品,其次照旧由于她的作品。作品是人创造的,但是万万不要忘记作品可以反过来改变一小我私人的。作家成绩了文学,文学也会绝不暗昧地创造一小我私人。

  张爱玲的一生是一部大作品。几多年以后,这部作品也许比什么都紧张。早在二十五岁从前,张爱玲的文学才气就用得差不多了。她最紧张的作品《传奇》和《流言》,都是在这之前完成的。许多文学青年在这个年龄,还没有来得及开窍。张爱玲是文学早熟又一个奇迹般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巨大的托马斯·曼,他在这个年龄完成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人》。张爱玲喜爱用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来形容她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事实上,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就是一声重重的叹息。二十五岁以后,她断断续续还在写,我险些见到过以后的全部作品。我不至于说她的《红楼梦魇》不妥,那些言情的影戏脚本意义不大,从方言改成语体文的《海上花列传》是浪费时间,事实证实这也很了不得,然而她的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一样,就是以为张爱玲应该同心专心一意写小说。天知道这世界上有几多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候她的下一部小说。

  我料想张爱玲把自己也酿成了作品中的人物。这正是她的高明之处。有意或者无意,她突然明白人的一生中,最紧张的一部作品,是自己。她结过两次婚,不能说是什么了不得的错误,但是显然不理想。一个是有才气却太浮滑的汉奸,一个是西方的左派作家,不能否认她和他们在相同上的那种停滞。张爱玲选择这两小我私人,自己就是小说作法。小说作法有时候也会成为人的举动准则。

  我料想许多事,张爱玲都是存心的。她存心要我们为她感到无穷无尽的遗憾,要我们痛苦地去回味她走过的人生。她存心要我们喋喋不休地去争论她为什么放弃了小说,为什么不思如泉涌没完没了地写下去,要我们为许多站得住脚和站不住脚的来由,浪费唾沫和笔墨。她存心要我们啼笑皆非,要我们疑惑不解,要我们很快地忘记她,而现实上却永远也不可能把她遗忘。

  张爱玲如许的才女,照例是很容易作为闲话的话题。一个女作家原来就引人注目,更况且张爱玲作品之外,另有那么多故事。

  就说张爱玲的成名。她自称九岁就开始向编辑老师进攻,计划把自己在杭州写的日志,寄给编辑老师。张爱玲用稚嫩的语气,写了一封没有标点的信,扔在信筒里,从此没有下文。十九岁的时候,她到场了《西风》的征文活动,在六百八十五名应征者中,有十三人得奖,这次编辑总算没有太走眼,张爱玲名列倒数第一,正好第十三名。根据征文启事的划定,得奖者只有十名,多出来的三名是荣誉奖。张爱玲参赛的作品叫《天才梦》,这可能是张爱玲笔墨生涯中的第一篇文章。不外张爱玲对自己的名次铭心镂骨,她成名后,谈起这段往事,坚持说名列第一的那篇文章实在平平。

  张爱玲给人的印象,在一夜之间突然就红了。女作家的走红向来比男作家凶猛。在张爱玲成名的十几年前,丁玲密斯也是云云。记得读研究生时,一位在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极有成绩的老师说过,丁玲一出现,她险些就取代了冰心密斯的位置,冰心火爆得更早,这种取代之说有些夸张,也禁绝确,但是有纪实的一面。张爱玲的出现,也有取代丁玲之势。冰心的文章以爱心和提出问题取胜,丁玲却是以她的反叛和浪漫精神得到读者,张爱玲和她们都不一样。张爱玲的小说要富厚得多,而且她显然不喜爱她的两位先辈。

  张爱玲的小说深入到了平凡人的心灵,这是她的小说能拥有无数“张迷”的法宝。真正的好作品是阻挡不住的,张爱玲的小说最初发表在文坛不屑于注视的鸳鸯蝴蝶派杂志上。许多有志向的文学青年绝对不会去答理如许的刊物。张爱玲偏偏什么都不在乎。她似乎信仰小说只要能发表就行的这个实用主义原则,小说之外的事,不乐意想得太多。她的小说在什么刊物上都可以出现,譬如发表她小说最多的是《杂志》,这个刊物显然有日本人的配景。在沦陷时期上海这个特定的情况里,张爱玲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她火山发作一般地拼命写,写了就拿出去发表。让人感到无可怎样的,张爱玲就如许成了名,她的文章得到了其时上海滩各种配景的刊物的接待。转眼之间,她成了真正的名家。

  晚年的张爱玲和四十年代大红大紫的张爱玲,好像两个截然差别的女人。晚年的张爱玲完全把自己关闭起来,杜门谢客,摈绝交游,以至于末了死在美国公寓的地毯上,几天后才被人发明。四十年代的张爱玲是那样地爱出风头,她为了突出自己,甚至不吝身着奇装异服。张爱玲的动机非常简朴,写工具就是为了要着名,越早越好,越大越好。遗憾的是张爱玲有出风头的心,没有出风头的命。她不是那种可以或许当交际花的女人,倒不是长得不漂亮,实在是不善于人际来往。她的骨子里讨厌交际,在大红大紫的年代里,她不能免俗地到场各种应酬,出现在差别的社交场所,恣意地品尝自己乐成的喜悦,然而这些无聊的敷衍已经为她日后隐士般的生活留下伏笔。

  张爱玲的奇迹在于当年引起了各路人马的叫好。她毫无选择地在各种刊物上乱发表文章,属于差别阵营的编辑却非常明确地想把她拉入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张爱玲的小说终于出现在柯灵老师主编的《万象》上,这虽然是一本商业性杂志,但是在柯灵的积极下,杂志明显地属于新文学阵营。当年柯灵老师为如何能约到张爱玲的稿子犹豫再三,出乎不测,张爱玲竟然冒冒失失自动送上门。几多年后,柯灵谈起这段往事仍然喜形于色。

  许多有识之士出于敬服张爱玲的缘故,阻挡她如许无原则地是地方就乱发文章。郑振铎老师就提出过详细的发起,张爱玲写了文章,可以交给开明书店生存,由开明书店先付稿费,等河清海晏再印行。张爱玲根本就不理这一套,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她的名言仍然是那句:

  着名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张爱玲信赖她的小说可以阔别政治。但是潜意识里知道这绝不可能,要否则她不会说:“期间是匆匆的,已经在破坏中,另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这也许是张爱玲真正的高明之处。如果她真听了郑振铎的话,把自己的小说藏之名山,等日本人完蛋再发表,了局也许更糟糕。张爱玲的文学生涯,光辉壮盛也就只有抗战胜利前的两年时间,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张爱玲厥后死灰复燃,文坛上再次走红,先是在台湾,然后在大陆。她的书成了脱销书,让出书社乘隙赚钱。“张迷”成为一个固定词组,紧张的缘故原由,是她在谁人特定时期写的而且毅然发表的小说《传奇》和散文《流言》。是是非非很难说清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事实就是这么滑稽。

(文章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赛维资讯网
    1970-01-01
  • 赛维资讯网
    1970-01-01
  • 赛维资讯网
    1970-01-01
  • 赛维资讯网
    1970-01-01
  • 赛维资讯网
    1970-01-01
  • 赛维资讯网
    1970-01-01
赛维资讯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赛维资讯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赛维资讯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赛维资讯网 X1.0@ 2015-2020